無論商業的力量如何滲透,無論聖誕銷售指數對經濟有多重要,節日團聚的真諦才是人們最在意的
  聖誕節是為誰慶生的節日?超過10%的美國孩子回答:聖誕老人。
  想聽到“聖誕快樂”還是“節日快樂”的問候?近半數慶祝聖誕節的美國人表示,“聖誕”一詞其實並不重要……
  2012年,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告訴我們,聖誕這個西方社會最重要的節日,其宗教意義已經悄然式微,超過半數的受訪民眾認為,“聖誕節被商家們綁架了”。
  不知從何時起,商家的各種銷售傳單成了西方國家年終節日的主旋律。萬聖節剛過,人們還沒來得及收起門廊前的南瓜,感恩節的促銷宣傳就擠進人們的郵箱。而隨著“黑色星期五”和“網絡星期一”接踵而來,促銷季的大幕就徹底拉開了。
  “黑色星期五”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曾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一天,但隨著時間推移,它早已被賦予新的意義:銷售商家會用不同顏色的墨水記賬,紅色虧損,黑色盈利,財務報表取代舊約新約,成了這一天的主題詞。而在此後長達兩個月的聖誕購物季中,商家更極盡所能設置各種所謂限時限量限對象的折扣,將饑餓營銷運用到極致,鉚足了勁兒衝刺全年銷售業績。以至於有人開玩笑地說,“黑色星期五”之所以得名,是因為“只有在美國,人們會在進行集體感恩後的第二天,為了搶便宜貨而相互踩踏”。
  這並非危言聳聽。今年的“黑色星期五”購物日,就有不少顧客偷竊商品、襲擊警察、為搶貨大打出手,甚至把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忘在車裡。美國媒體感嘆,濃重的商業氣息已經讓感恩節變得充滿“物欲”甚至“暴戾”。
  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,僅在今年感恩節假期,零售額就高達574億美元,平均每位購物者花費約407美元。人們付出了鈔票,獲得了消費滿足感,但也有人擔心,大家在收穫的同時,卻淡忘了“給予即收穫”、“相互關愛”等這些需要重溫的精神傳統。
  “給孩子們玩具”是美國一個知名的慈善組織。從1948年開始,每年聖誕節他們都在全美各地募集新玩具,分送給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們。他們的口號是“讓窮孩子們聖誕快樂”。然而今年聖誕節臨近,該組織卻發佈通告,呼籲更多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,因為“在更多的家庭需要玩具的時候,玩具捐贈量卻在下降”。
  有趣的是,在媒體和宗教組織反思節日過度商業化時,有人從中看到了新商機——加州一家公司設計了一款名叫《聖誕游戲》的卡片,讓家人和親友通過玩卡片上的小游戲,度過有意義的共同時光,比如分享快樂的回憶、講述難忘的經歷,等等。該公司稱,大約2/3的人都想弱化節日送禮物的環節——而幫助你過一個有意思的節日的方法就是,點擊購買該公司的游戲卡片。
  這讓人想起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《聖誕頌歌》。正是這本暢銷書,讓聖誕節在歐美從一個嚴肅的宗教日逐漸變成一個家人團聚、充滿歡樂、施行仁義的節日。打動一代又一代讀者的,是故事主人公吝嗇鬼斯克魯奇靈魂的轉變,他冰冷、鐵石般的心腸由此變得柔軟,人們的精神也得到了安慰。許多美國人反思,我們究竟是為誰在點亮聖誕樹?為了商家、為了聖誕老人、還是為了家人?也許,這就是人們身陷節日商業狂歡時仍會陷入糾結的原因。
  無論商業的力量如何滲透,無論聖誕銷售指數對經濟有多重要,節日團聚的真諦才是人們最在意的。
 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a10eaqt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